6家上市銀行三季報勾勒了銀行業的發展輪廓,而近期多個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公布的三季度數據,則呈現出國內銀行區域經營之“地貌”。
截至今年9月末,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9080億元,但絕大多數銀行不良貸款率低于2%。同時,受累于整體經濟下滑,除交行外,國有大行的凈利潤增速在1%以內,除平安外,股份行的凈利潤增速在1%至10%之間;城商行的凈利潤增速則超過10%。
地方銀行業自然也無法擺脫經濟不景氣帶來的負面效應。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了多地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、不良貸款余額、不良貸款率、凈利潤等主要指標情況,發現多地不良率超2%、部分地區凈利潤下降近10%。
多地不良率超2%
記者發現,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運行情況與地區經濟發展、經濟結構等密切相關,地區差異明顯。
以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例,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,資產總額也較高,而中西部地區的資產總額相對較低。其中,廣東(不含深圳)、浙江均突破10萬億,山東也將近10萬億,而其他地區均不足5萬億。不過,多地資產總額增速較快,同比增長大多超過10%。
而在貸款質量方面,一些地區由于資產規?!盎鶖怠贝?,不良貸款絕對值自然也相應增加。其中,浙江、山東的不良貸款余額超過千億,分別為1778億、1219.3億(未查詢到廣東銀監局公布該項數據)。
此外,多地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也有所上升,包括內蒙古、浙江、江西、山東、寧波等多地不良貸款率超過2%。相對來說,同樣因為基數因素,國有大行、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占比較大,不良貸款率也較高。
以寧波為例,截至9月末,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不良貸款余額380.00億元,不良貸款率為2.45%。分機構看,大型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00.99億元,不良貸款率為2.86%;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79.58億元,不良貸款率為2.58%;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35.90億元,不良貸款率為1.98%;等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內蒙古不良貸款率為4.28%。不過,內蒙古銀監局稱,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,全區銀行業不良貸款有所上升,但信貸風險總體處于可控范圍。
記者查閱了內蒙古銀監局相關材料,發現內蒙古不良率歷來相對較高,且持續上升。今年一季度末,不良貸款率3.6%,二季度末,不良貸款率4.03%。
“我覺得地域特征比較強,內蒙古不良率這么高,與煤炭、礦業等不景氣有很大關系?!泵裆C券銀行業研究員廖志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此分析。
部分地區凈利潤下降近10%
“不良率上升對利潤影響較大?!绷沃久鞣Q。
記者梳理數據發現,僅7個地區公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凈利潤情況,除青海外(青海銀行業實現稅后凈利潤為87.73億元,同比增長13.35%),其他地區銀行業凈利潤同比均出現下降。其中,廣東、山東、陜西等地銀行業凈利潤同比下降將近10%。
廣東銀行業實現稅后利潤941.31億元,同比下降9.97%;山東銀行業實現凈利潤822.8億元,同比下降9.99%;陜西銀行業實現利潤378.48億元,同比下降9.78%。
其他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廈門銀行業累計實現稅后利潤118.66億元,同比下降3.48%;重慶銀行業稅后凈利潤本年累計454.31億元,比上年同期減少11.29億元;河北銀行業累計實現凈利潤532.08億元,同比減少19.54億元。
重慶、河北公布了該地銀行業凈利潤的更多信息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,兩個地區國有銀行、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同比均出現下降,或可側面反映全國的情況。
重慶銀監局公開信息顯示,截至今年9月末,重慶商業銀行合計稅后凈利潤本年累計364.38億元,比上年同期減少34.16億元。其中,大型商業銀行稅后凈利潤本年累計173.30億元,比上年同期減少11.62億元;股份制商業銀行稅后凈利潤本年累計89.60億元,比上年同期減少28.59億元;城市商業銀行、農村金融機構、其他類金融機構等稅后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增加。
而據地方媒體報道,河北銀監局分析稱,前三季度,分機構類別看,城商行、農合機構、郵儲銀行實現同比增盈。政策性銀行、國有銀行、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同比下滑。轄內個別城商行和農合機構風險抵補壓力仍然較大。